中文摘要 |
本文試圖在事理觀點的標記研究之外,開啟另一種詮釋的可能性,從標記起源與發展的角度,辨析先秦「苟」、「若」、「使」的語義功能。文獻證據顯示它們是有功能分工的。「若」注記相對或不確定條件,言說者可藉此將自身抽離言說情境;「苟」始於注記言說者祈願實現的條件,延伸注記絕對條件;「使」可能始於注記言說者欲使為真的條件,又延伸注記反向推論的前提。它們都不具有使用上的強制性,使用與否全取決於言說者有意或無意明示其發言態度與立場。先秦「苟」、「若」、「使」真正的功能不在注記條件關係,而在注記條件關係中的言說主觀性。
|